渡邊丈洋、潘建新:戰略轉型與本土化精耕,驅動東風本田突圍
2025上海車展,東風本田“電力拉滿”——全電動化產品矩陣悉數登場,展現了東風本田向新能源全面轉型的決心。
有人會問,在合資企業中,東風本田可謂最早做新能源、純電技術研發的企業,但時至今天,它卻沒有站在舞臺中央。面對電動化浪潮中的巨大挑戰,東風本田以何逆風翻盤?4月22日,東風本田總經理渡邊丈洋、執行副總經理潘建新等東本領導,在上海車展東本專訪間接受媒體采訪,詳解公司轉型與電動化突圍路徑。
堅定轉型,突圍電動化紅海
在合資企業中,東風本田屬于最早探索新能源技術的企業,在電動化道路上經歷了“油改電”到純電平臺的迭代升級。潘建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東風本田對于電動化、智能化的探索一直不會改變,會堅定地走下去。基于純電平臺,將推出更加安全和駕駛性能優異的新車型。事實上,產品攻勢已經開始,東風本田S7以及當天發布的GT車型都屬于東風本田的純電力作。
無智能不電動。關于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潘建新指出,未來東風本田將導入更多符合中國用戶使用需求、滿足中國客戶期待,并且符合主流市場需求的新技術,加強東風本田的電動化產品競爭力,為用戶提供更多選擇。據悉,根據“創未來2030”戰略,東風本田計劃在2030年前推出超過10款新能源車型。而全球首個新能源工廠的建成,則為東風本田的數字化與智能化制造提供了硬件保障。
“智電”下半場,構建差異化優勢
車市競爭,已經進入智電下半場。東風本田的優勢在哪?潘建新認為,東風本田擁有豐富的造車經驗、行業領先的制造標準和流程、健全的造車供應鏈體系、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務鏈路。加上本田品牌70余年的技術沉淀,為東風本田構筑起發展“護城河”。
置身智電新賽道,燃油車時代業已形成的“本田精神”,還能發揮正向作用嗎?渡邊丈洋坦陳,在電動化時代,怎樣形成品牌、技術差異化,確實需要重要考慮。例如駕趣等本田的獨有印記,怎樣把這些印記賦予所有電動車,這是東風本田需要持續進行探討的問題。“本田精神所指的操控,不僅是‘快’,而是‘可掌控的快’。東風本田有多年的造車經驗,基于造車經驗,開發團隊會考慮怎樣才能在電動車時代造出不一樣的車型,消費者能輕松駕馭。既有速度的激情,也能安心掌控。”
在智能新能源賽道上,產品、技術同質化的趨勢已經相當明顯。對于品牌差異化發展,也是東風本田重點考慮的方面。對企業自身而言,東風本田在保持拉升電動化轉型以及電動化產品的品牌效應下,堅持Honda(本田)品牌和靈悉雙品牌戰略。
潘建新對此解析:“本田品牌是根基;靈悉則更貼近年輕一代,滿足年輕一代的用車需求。我們會堅持做靈悉,根據市場變化去調整品牌定位和產品定位。”
渡邊丈洋補充說,東風本田在保持電動、混動、插混并行的前提下,大力提升新能源車的品牌效應,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駕駛體驗。在堅定不移推動電動化轉型的同時,東風本田也要兼顧“防守”燃油車市場,通過精準優化產品矩陣和渠道布局。“守住燃油車的市場份額,其實也是守住了電動化市場競爭的資格。”
本土化精耕,合作才能共贏
在智能與電動化領域,東風本田選擇與中國本土頭部企業深度綁定。在上海車展期間,本田宣布與中國頭部NOA方案提供方Momenta達成深度戰略合作,共同研發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量產輔助駕駛解決方案,推動全場景量產輔助駕駛功能在中國市場的規模化落地應用。渡邊丈洋透露,接下來,東風本田將與中國本土的優勢企業展開充分合作,進一步在智能化領域追趕頭部。而在AI領域,東風本田也將與DeepSeek進行合作。
此外,依托東風集團的資源整合能力,本田的全球化技術得以與中國本土產業鏈高效結合。這種“技術本田+中國智造”的模式,不僅縮短了研發周期,還通過本地化采購降低了成本,為產品競爭力提供了雙重加持。“聚焦供應鏈優化、平臺資源整合等方式,企業運轉效率提高,采購成本明顯優化。例如,通過與本土供應鏈深度合作如電池、智能化本地采購等,極大降低了制造成本。”渡邊丈洋總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