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菱工業:以新能源踐行新使命
中國由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轉變,零部件是個必須邁過的坎。如何跨過?今年備受矚目、熱鬧非凡的上海車展可以見微知著。因疫情“憋屈”許久的國內外車企、零部件企業都摩拳擦掌,準備在上海車展上向世界大秀“肌肉”,這個車企在新能源領域上的探索更是令人充滿期待。這其中,連續五年入圍全球零部件供應商百強企業的五菱工業有點低調內斂,但深入挖掘,會發現這名實力派讓人“新”潮澎湃。
質造:鍛造“脫穎而出”的核心競爭力
從五菱工業身上,可以看到中國汽車行業變遷越過的一道道“坎”。
上一屆上海車展,五菱工業首次亮相,今年帶來了更加成熟、多元化的動力系統、底盤、車身解決方案,諸多已經從樣品概念到正式量產落地。零部件產品從樣品到量產其實也是一場“豪賭”,受到各種各樣的試驗“折磨”后,也許有的配套車輛沒有上市直接“胎死腹中”,有的上市后銷量慘淡不得不“下架”,有幸能“大爆”的則是少數,五菱工業恰好很多時候能踩中“少數”,動力系統終端客戶超1000萬,其中單一產品479發動機從2013年至今不斷迭代,終端客戶超過100萬臺。新能源車橋用了不到三年時間產銷突破100萬臺,成為國內首家微型整體式車橋產銷突破100萬臺的企業。
這成功的背后也許與其深厚的歷史密不可分。五菱工業全資子公司五菱柳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28年,被稱為“廣西機械工業的搖籃”,動力系統也有幾十年制造歷史,1953年研制出中國第一代汽油機——1101型汽油機,被納入新中國150個第一,1980年研制出270Q發動機填補了我國微型汽車發動機的空白。正是這份底蘊讓五菱工業早早具備了與整車廠同步開發零部件的能力,積極參與到主機廠整車設計開發及生產制造的全流程,構建起全方位的零部件保障體系,零整協同實現了雙贏。目前,新能源動力形成HEV、PHEV、REEV等多種技術路線的動力集成產品布局,成為廣西首家具備發動機-電機-電機控制器系統混合動力集成能力供應商,多款HEV搭載在客戶混動車型上開始量產。底盤模塊已經構建起乘用車電驅動系統和微、輕、中型車電動橋四大產品平臺,偏軸、同軸、完全同軸多種減速器結構類型的自主開發能力。整體式商用車電動橋產品軸荷覆蓋0.6-3.5噸,斷開式乘用車電驅動系統產品功率覆蓋30-130KW,與國內主流商用車企業均有合作。
這份底蘊也讓五菱工業懂得思考提前“起跑”,搶占技術的制高點。在實施國六A階段前,發動機所有產品已符合國六B階段的要求。在別人剛研究混動系統時,五菱工業的混動系統已經完成迭代,HEV產品油耗4.6L以下,相當于一箱油可以跑1000多公里,在市場中優勢非常明顯。在研發電動橋之初,五菱工業就規劃了多種結構類型的技術平臺并行研發,如今歷時5年研發、代表未來整體式電動橋發展趨勢的第二代整體式電動橋--同軸式電驅橋已經成功量產并在此次車展亮相,重量較同等電機峰值功率和承載能力的偏軸橋(含電機)減重6~10%以上,效率提升1.5%,噪音低5分貝左右,成為國內首家商業化落地的同軸式電驅橋生產企業。
智造:讓每個零部件都充滿匠心
從0到1,手工敲打可以拼湊;從1到N+,則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從新中國走來的中國汽車,發展的速度不斷加快,到了新能源汽車則是開啟全面騰飛,站在了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汽車人為什么行?為什么能?
“不接受缺陷、不制造缺陷、不傳遞缺陷”,五菱工業用一顆顆匠心給出了答案。精耕細作地生產,精益求精地質量管控,五菱工業在大規模生產中鍛煉出產品的一致性,用科技的力量為之護航。十年前開始布局提升智能化、數字化能力,在原有精益生產經驗基礎上,從一個機器人到一個智能工作站,到智能生產線,再到建成采購、銷售、倉儲、生產、研發、財務等企業管理為一體的智能工廠,五菱工業持續以智能化推動品質、效率雙提升,其中底盤智能工廠入圍國家工信部智能制造項目,建成6個廣西智能示范工,3個廣西數字化車間。五菱工業培養了3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團隊,其中一只近百人的智能制造團隊帶頭人是黨的二十大代表、2022年大國工匠鄭志明,負責公司電動橋生產線等智能產線、設備建設,并承接了公司外的業務??萍紕撔率堑谝簧a力,只有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掌控、構建強大的自主發展能力才能更好應對市場的競爭,馳騁不息的五菱工業也深諳這個道理。在競爭激烈的車身領域,五菱工業專研新技術、新工藝,用創新破解了諸多“卡脖子”技術,建成了國內首條熱氣脹成形生產線,填補了國內空白。這一關鍵舉措,也讓五菱工業有了更多底氣承接中高端車型產品,吸引來比亞迪,雙方合作應用熱氣脹工藝生產加強梁類產品,預計今年就可以量產。
志造:矢志不渝助力“零碳”出行
作為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我國新能源汽車被寄予厚望,整體推進時間表也比想象中快許多,“雙碳”目標驅動著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深度變革,汽車行業正加速駛向以智能。在新舊勢力都奮力涌入的風口分一杯羹,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五菱工業擁抱“脫碳”賽道,五菱工業正在積極拓寬“全景圖”,已經形成了產業鏈齊全、產品陣營豐富的新能源核心零部件,2022年新能源車橋業務占比超過20%,新能源動力業務占比約15%,正朝著新能源業務占比超過50%邁進。
堅持走“綠色之路”,切實履行企業責任與擔當。五菱工業一方面抓關鍵,破解“卡脖子”難題,動力系統謀劃攻克“定轉子”難關,車身業務鞏固原有車架類、車身結構件、外覆蓋沖壓件、外飾類產品外,未來重點發展熱脹類、精沖類、鋁型材產品。另一方面往集成化、模塊化發展,電子開關、車燈、控制模塊等產品日益成熟,底盤模塊研制出自動駕駛必備的黑科技——線控底盤。領先的布局昭示著可期的明天,五菱工業正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作為通往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以昂揚向上的科技創新激發出更多潛力和活力。
除了生產幾乎能組裝成一輛車的零部件業務,更難能可貴的是,五菱工業在改裝車、特種車、非道路車、物流車等領域也精耕了近二十年,以整車視角標準來構建零部件,利于打破原有的產品界限,讓汽車制造變得更條理、更容易、更經濟,也更符合未來狀態多、小批量、個性化的客戶需求,推動汽車產業集群化發展。
深厚的積淀、產品一致性高、不斷技術創新、提前布局……五菱工業一系列組合拳,“產品+成本+服務”的優勢保證了原有客戶的穩定合作,也吸引了長城、長安、福田、奇瑞、比亞迪等車企的合作和肯定,與長城深度合作的荊門基地于2022年正式投產,產量穩步提升,產品類型不斷擴寬。面對加速裂變的汽車行業,五菱工業積極轉換思維,轉換整零企業合作模式,整合資源、盤活資產,以較低的投入實現與新勢力車企的合作,預計今年項目將碩果累累。立足做好國內,有了更多走出國門的底氣,五菱工業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印尼、印度生產基地穩步發展,也拓展了韓國現代等客戶。
2023年的一季度對于車市而言令人“擔憂”,風起云涌的價格戰影響著汽車產業鏈上下游每家企業,但縱觀上海車展上的中國車企、零部件企業,身上有著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從容。困難會有,機遇也會有。五菱工業為代表的企業正在變革中醞釀新生,成為重塑全球汽車格局的“弄潮兒”,以新能源汽車為彎道超車的契機,奮輯篤行走在通往汽車強國的大道上。
2023變中登攀,自強者恒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