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波福中國及亞太區總裁楊曉明:堅定信心深耕中國市場
2025年上海車展釋放出一個明確趨勢,跨國整零企業正以“深度本土化”戰略全方位擁抱中國市場,這種“更中國”的打法,不再局限于技術和產品的輸出,更體現在與本土產業鏈的協同創新、全球化布局等維度。
進入中國市場三十多年,安波福已然成為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參與者、推動者。本屆車展期間,安波福不僅首發多款面向中國市場的本土化創新方案,還宣布了在中國瞄準自主可控縱深推進本土化戰略,一系列動作無不透露其深度參與、長期深耕中國市場的堅定信心。
“我們長期看好中國市場,我們會持續加大在中國市場的投資,打造完全自主可控的產業鏈。”安波福中國及亞太區總裁楊曉明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強調了安波福全力深化“在中國,為中國”的在華戰略。
實際上,在中國汽車產業鏈布局多年,安波福早已建立了擁有超2000家的本土化供應商體系,其間核心物料國產化率不斷提升。尤其是近年來,其頻頻加快對華投資步伐,本土化布局已超越簡單的本土化生產范疇,向產業鏈縱深挺進。據了解,繼去年接連設立風河上海軟件中心、常熟汽車技術研發中心,并投資中國本土智駕科技企業MAXIEYE之后,安波福兩座聚焦新能源汽車的全新工廠也將在今年下半年投產。
楊曉明坦言,在中國建立完全自主可控的供應鏈體系是安波福當前的核心目標。“過去的國產化側重于‘在中國生產、在中國采購’,但如今深化國產化布局,‘自主可控’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更強調知識產權可控與生態體系自主。”他進一步指出,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迫使企業重新審視供應鏈的安全性。對于跨國企業而言,為中國客戶提供連續、可靠、不可中斷的供應成為重要考量。
另一方面,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也是技術變革的前沿陣地,在智電時代尤為如此,能否擁有更好的本土決策能力、增強本土研發制造能力、加大本土協同創新,是企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楊曉明坦言,在智能化、電動化領域無現成經驗可借鑒,需依靠中國本土團隊自主創新。“比如第六代駕駛輔助系統、下一代以中國芯片為基礎的產品、跨域融合等產品,這些創新需求在海外市場近乎空白,因此我們強調本土創新與合作的重要性。尤其是芯片國產化是構建自主可控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推動芯片前瞻性國產化更是我們發力的重點。”他說。
以此次上海車展為窗口,安波福重點展示其高度國產化的供應鏈,首發的眾多產品均為與本地生態鏈緊密合作的成果,成為其“深化國產化”的生動注腳。其中,中國本土開發、知識產權屬于中國的風河實時操作系統(RTOS)和風河虛擬化平臺Hypervisor,不含國外管控組件、不受出口管制限制,相關的工程服務與技術支持也完全實現了本土化。基于風河軟件底座和AI技術,安波福還展出了多款智能汽車本地化解決方案,均可在國產供應鏈基礎之上實現百分之百國產化。
更值得關注的是,組織架構的調整是安波福快速應對產業趨勢和市場變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其深化本土戰略的重要一環。據楊曉明介紹,這種內部的機構改革,就是把中國業務獨立出來,摒棄傳統矩陣式管理,形成統一的中國業務體系,實現從研發新品、客戶議價、量產產品到投產管理的全流程本地化自主決策,直指中國市場對“快速迭代、快速響應”的需求。
當然,與跨國整零企業深化本土化相呼應的是,中國車企和供應鏈正加速出海。安波福作為中國汽車產業生態鏈重要支點的孵化和帶動效應日益顯著,已助力眾多國內合作伙伴接入全球汽車供應鏈。據介紹,預計至2027年,安波福中國將實現國內供應鏈的全球覆蓋,支持本地客戶的出海布局,將融合共生共贏關系提升到新廣度和新深度,在植根中國的同時服務全球市場。
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站在技術革命與市場格局重塑的交匯點,中國市場的戰略地位得到空前提升,對于跨國整零企業而言,唯有深度融入中國市場,方能在全球競爭中占據先機。“我們正在全力、全速推進本地化戰略2.0,以中國技術、中國人才、中國速度、中國成本、中國供應鏈,構建起全面、徹底、完整的中國方案,與本土‘朋友圈’無縫合作,持續推動智能電動汽車技術在中國的無界融合、進化與普及,用深度國產化的產品助力中國汽車征戰海外市場。”楊曉明最后說道。